欢迎来到gb28365-2012! 中文 | ENGLISH | 日本語

所在位置:首页 > 综合快讯> 业内动态

建立文化谱系 填补时空空白

发布时间:2018年04月18日

    李佳霖     中国文化报

    

湖北省京山县苏家    垄    周代遗址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17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在京举行。论坛揭晓了2017年中国考古新发现的6个入选项目——新疆吉木乃县通天洞遗址、济南章丘区焦家新石器时代遗址、福建省明溪县南山遗址、湖北省京山县苏家    垄    周代遗址、河北省行唐县南桥镇故郡东周遗址、吉林省安图县宝马城金代遗址。此外,蒙古国后杭爱省和日门塔拉匈奴    城址获评国外    考古新发现项目。  

“全国共有215项主动考古发掘项目,564项非主动考古发掘项目,各地推荐38个项目参与评选。依据学术重要性、发掘科学性、多学科参与的程度等,遴选出6个项目。这些项目对于建立各地文化谱系、填补考古发现时空空白、解决重大历史问题,包括人类的起源和迁徙、农业的起源和传播等提供了重要研究资料。从2017年开始,论坛每年选出一项国外考古新发现项目,以展示方兴未艾的国外考古发掘成果。”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说。  

有助于建立各地文化谱系  

填补考古发现时空空白  

6个入选项目有助于建立各地文化谱系,填补考古发现时空空白。通天洞遗址是新疆境内发现的第一个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已发掘部分划分出14个地层单位,提供了本地区旧石器—细石器—青铜—早期铁器时代的连续地层剖面。旧石器时代文化层中出土的数以千计的石制品,显示出旧大陆西侧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特征,填补了中国缺少典型旧石器时代中期莫斯特文化类型的空白。遗址对了解新疆地区4万多年以来古人类演化发展过程、确立区域文化发展的编年框架具有重要意义。  

南山遗址可划分为5个文化期,距今5800年至350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周振宇介绍,遗址文化堆积保存完整连续,文化面貌独特,如具有区域特色的陶器群,填补了闽西北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至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谱系的缺环与空白,对构建该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序列具有重要意义。此外,遗址还发现福建省内迄今最早的蓄水池遗迹、大量柱洞、灰坑,反映了当时山顶生活的史前人群规模。  

故郡东周遗址清理东周墓葬36座、车马坑7座、水井50眼,出土铜、金、玉等上千件(组),初步认定其为春秋晚期至战国前期北方    戎    、    狄    族群的贵族墓地和战国前期居住址,填补了冀中地区同期考古空白。“动物头蹄葬及直刃匕首式短剑、金盘丝耳环的出土等,是北方族群的特色,同时车马埋葬制度,青铜器、陶器纹饰、造型等又深受晋、燕等中原文化影响,为研究戎狄族群华夏化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提供了珍贵资料。”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研究馆员张春长表示。  

宝马城金代遗址大体完成了对城内主要建筑遗迹的发掘,掌握了宝马城建筑组群的布局、主要单体建筑的形制与功能,对城内外排水系统的走向也有了初步了解。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副教授赵俊杰表示,这是近年来发掘的保存状况最好、揭露面积最大、最为重要的金代建筑遗址之一,也是东北地区辽金时期乃至全国历史时期考古工作中少见的高等级遗址。遗址的发掘对了解当时社会生活面貌和文化认同,研究金王朝对东北边疆的经略以及南北方文化的交流与互动等具有深远意义。  

为中华文明起源、农业起源    和  

传播等重大问题提供研究资料  

在6个项目中,苏家    垄    遗址出土的青铜器格外引人注意。青铜器排列有序、组合清晰,是探讨两周时期器用制度的珍贵资料,其中M79出土传统的五鼎四    簋    以及新兴的三鼎四簠,是春秋中期之后高等级墓葬流行的多套礼器组合的最早实例,体现了春秋早中期之际礼制的转变。“大量青铜器铭文涉及诸多历史信息,如‘曾伯桼’器群可与‘金道锡行’青铜簠对应,基本确认了该器归属。‘克逖淮夷’等铭文与过去发现的曾国青铜器铭文相吻合,印证了曾国控制淮夷的史实。”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勤介绍。  

焦家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了极为丰富的大汶口文化遗存,包括1圈城墙和壕沟、215座墓葬、116座房址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新伟特别关注该遗址出土的400多件各类玉器。他认为,其改变了以前认为大汶口文化不重视玉器的看法,意味着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开始,可能受到良渚文化持续交    流的影响,玉器在礼仪系统占据日益重要的地位。“墓葬的玉刀和玉    钺    的形制、穿孔方式等细节以及    毁    大墓的习俗,都与陶寺墓地相同。焦家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再一次提醒我们,陶寺文化形成过程中,东方礼制的影响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李新伟说。  

南山遗址出土的大量植物遗存则为农业起源和传播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该遗址出土植物遗存以植物种子为主,农作物数量占绝对优势,以水稻和    粟黍    为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张弛认为,水稻和    粟黍    两个农业系统同时出现,有很大的学术研究价值。“近年来的植物考古表明,在闽江下游沿海地区    昙    石山黄瓜山文化中都是水稻和    粟黍    一同出现,在台湾大坌坑文化晚期台南南关里和南关里东遗址都发现粟。由于良渚文化纯粹是水稻,没有粟,所以农业不一定是沿海传播,很有可能来自闽中地区。这就为农业向台湾岛传播以及南岛语族起源等研究带来了新契机。”张弛说。  

和日门塔拉匈奴城址对匈奴  

考古研究有重要学术价值  

国外考古新发现项目——蒙古国和日门塔拉匈奴城址,是该国境内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古城群落之一。遗址包括东西相邻、结构相同的3座城址,故俗称“三连城”,由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与蒙古国游牧文化研究国际学院组成联合考古队进行发掘。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宋国栋介绍,2014年至2016年,联合考古队对该城址进行了调查、勘探、测绘,并对西城和中城部分遗迹进行了    发掘。2017年7月至10月,联合考古队重点对中城中心台基(编号    Ⅱ    A)进行了全面揭露。“    Ⅱ    A土台由覆斗形台体、西侧斜坡形踏道、东侧南北向斜坡形踏道组成。台体呈正南正北走向,由红土堆筑。沿台体周围发现36个大型柱洞,柱洞大多呈圆形。大柱洞外围还有呈规律分布的小柱洞。从发掘情况来看,该台基可能存在由100个大型柱子组成的柱网结构,或为面阔九间、进深九间的大型礼制性建筑台基。”宋国栋说。  

通过地层学、类型学和    碳十四    测年,确定“三连城”的年代为匈奴时期,结束了蒙古国考古学界对于城址年代的争议。“结合汉文文献记载,推测该城址是与匈奴祭祀有关的大型礼制性建筑,或为匈奴单于或贵族的‘祠社’遗址。‘三连城’中城中心台基是蒙古国境内第一座被完整揭露的匈奴时期大型土木建筑台基,对匈奴考古研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宋国栋说。据悉,2016年,蒙古国考古学界在乌兰巴托举办了“蒙古国年度考古论坛”,参加该论坛的考古项目有60余项,和日门塔拉匈奴城址被评为“蒙古国五佳考古新发现”。

综合快讯

馆内要闻

业内动态

访问量统计:

通信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天桥南大街126号(100050) 电子信箱:office@www.tuohz.com 电话:010-67024431 传真:010-67021254

Copyright ? 2018 gb28365-2012(Beijing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京ICP备0703357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03156号